参加强基的39所院校皆为985、211工程大学,分布在18个省市,其中北京8所,上海4所,数量领先。但要注意每位考生仅能选择1所院校进行报名。
| 序号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是否为211 | 是否为强基计划 | 省份 |
| 1 | 清华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北京 |
| 2 | 北京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北京 |
| 3 | 浙江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浙江 |
| 4 | 上海交通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上海 |
| 5 | 复旦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上海 |
| 6 | 南京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江苏 |
| 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安徽 |
| 8 | 华中科技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湖北 |
| 9 | 武汉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湖北 |
| 10 | 西安交通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陕西 |
| 11 | 中山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广东 |
| 12 | 四川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四川 |
| 13 | 东南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江苏 |
| 14 | 同济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上海 |
| 15 | 中国人民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北京 |
| 16 | 南开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天津 |
| 17 | 天津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天津 |
| 18 | 山东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山东 |
| 19 | 中南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湖南 |
| 20 | 厦门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福建 |
| 21 | 华南理工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广东 |
| 22 | 吉林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吉林 |
| 23 | 湖南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湖南 |
| 24 | 华东师范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上海 |
| 25 | 重庆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重庆 |
| 26 | 兰州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甘肃 |
| 27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山东 |
| 2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理工类 | 211 | 强基计划 | 黑龙江 |
| 29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理工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北京 |
| 30 | 北京理工大学 | 理工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北京 |
| 31 | 西北工业大学 | 理工类 | 211 | 强基计划 | 陕西 |
| 32 | 电子科技大学 | 理工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四川 |
| 33 | 大连理工大学 | 理工类 | 211 | 强基计划 | 辽宁 |
| 34 | 东北大学 | 理工类 | 211 | 强基计划 | 辽宁 |
| 35 | 国防科技大学 | 军事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北京 |
| 36 | 中央民族大学 | 民族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北京 |
| 37 | 北京师范大学 | 师范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北京 |
| 38 | 中国农业大学 | 农林类 | 211 | 强基计划 | 北京 |
| 39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农林类 | 211 | 强基计划 | 陕西 |
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强基计划招生规模
综合考虑高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强基计划录取方式
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招生模式。一是按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和考生志愿,由高到低顺序录取。二是对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可破格入围。